內地全民關注的高考陸續公佈成績,如何填報大學志願再成考生及其家長的焦慮源。有機構把握民眾升讀好學校的訴求,聲稱擁有「內部數據」能精準填報志願提升獲取錄機會,收費數千至2萬人民幣仍被搶購一空,不過有考生卻表示花巨資後結果卻不如人意,疑遭被商家誤導騙財。
中新社報道,今年內地高考人數達1342萬人,較上年增加51萬人,是1977年以來首次突破1300萬關口。
由於今年共有21省實施「新高考」模式,文理分科取消,3+3或3+1+2等模式下,多達20餘種選科組合,加之上百個志願數,使得更多考生家庭渴求技術支持,急於尋找咨詢服務。
高考志願焦慮的市場需求下,令「高考志願規劃師」(又稱高報師)行業呈井噴式增長。艾媒咨詢數據顯示,2023年「高報師」市場規模已達9.5億元,較2016年增逾600%,預計2027年將達12.2億元。
「高考志願規劃師」每單諮詢收費數百元至過萬元不等,網紅高報師張雪峰,今年更是「價格近2萬元課程2小時搶光」。不過,花錢找「專業」教填志願卻不代表必入心儀學校或學系。
結果不似預期疑被「忽悠」
據內媒《法治日報》調查發現,有廣告聲稱擁有「內部數據」,能夠「精準定位」,確保考生進入心儀大學及學系,浙江杭州的李禾(化名)及其父母,為能入讀心儀院校,花了近3萬元,購買填報志願的「一條龍」服務,結果按該機構的指點填報,卻被「最不想去的專業」錄取,覺得自己被當成「水魚」外,最慘是影響了自己的人生走向。
報道指,今年4月,新疆考生李欣(化名)為高考最後衝刺時,她的父母就開始未雨綢繆,花8000元在某機構「搶到」了這項服務。
也有家長反映,自己斥巨資購買服務卻發現機構數據滯後、提供的信息有誤;有家長直言,一些機構「天南海北一頓神吹,卻是拿大路貨數據整合拼湊忽悠」。
規劃師質素良莠不齊
《羊城晚報》報道,市場上有機構利用考生和家長的焦慮心理,收高價服務費,但服務內容是「看人下菜」,有價格欺詐之嫌。
有從業者透露,所謂「高考志願規劃師」只需一個月培訓,即可獲得證書並上崗,其所在機構的核心訴求就是多賣會員、多賣課、提高客單價,把填志願當一門生意,考生錄取與否並不重要。
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分析,考生與家長應了解相關機構過往的信譽狀況,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業績和口碑。他又建議不應盲目跟隨機構的建議,認為諮詢機構提供的資訊和意見只是參考,個人的判斷力和辨識力也同樣重要。
資料來源:星島日報